☆ 规划纲要实施一周年提高质量成高教最核心任务
☆ 推动自主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谈《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第四大功能
☆ “大学国家队”也要“接地气”
规划纲要实施一周年提高质量成高教最核心任务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年来,各地高校把提高质量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优化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增设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国家亟需学科。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本科专业种数由621种调整为443种,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高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人才类型结构。2010年,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140多所高校增设了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新专业。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2010年占录取硕士生总人数的25%,2011年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30%。积极筹备工
第二,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农科教合作培养人才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高校与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2011年安排联合培
第三,着力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加强质量保障条件建设,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制定“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二是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各地各校严格教学管理,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三是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加强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建立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形成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引导开展学校自我评估。稳步实施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对已参加过教学评估的本科院校,实行审核评估,扎实推进学科专业评估。四是完善高校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新建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组织高校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校与区域、企业、院所协同创新,加强知识服务和技术转移。研究制定《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作用的若干意见》,组织策划“科教结合联合行动计划”。
第四,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2010年启动实施新一轮“985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了与15个省(市)对27所直属高校的重点共建磋商工作,先后完成了与福建省等8个省(市)共建16所直属高校的协议签署工作。先后与水利部等6个部门共建了44所直属高校。“211工程”三期建设进展顺利。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工程”学校中的国家重点学科给予重点支持。继续加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对非“985工程”学校重点学科给予支持。
第五,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学科设置管理模式,二级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在一级学科授权权限内自主设置。深入推进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改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放权58所研究生院单位自行审核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委托省级学位委员会初审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审核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第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会同中组部、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召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工作会议。配合中组部研究起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研究制定《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办法》,加强大学章程建设。研究制定《公开选拔高等学校校长的工作方案》,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
(选自2011年7月22日《中国教育报》 有删减)
推动自主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谈《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一、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是“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
科技日报:《“十二五”科技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发展方向和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进行了部署,它和《“十一五””科技规划》在目标定位上有什么不同?
胥和平(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主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落实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十一五”是启动阶段,“十二五”是攻关阶段,要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在认识上也有一个变化。“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的是对自主创新的认识问题。比如说,《“十一五”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社会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日益成为普遍共识,这个认识来之不易。“十二五”时期,认识进一步深化,我们必须回答:自主创新该干什么?当前,推动自主创新最重要的:第一,要把我国创新能力提上去,大批科研成果要出来;第二,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这将成为“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
二、从三个层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科技日报:近些年,社会各界对于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关注度日渐升温。 “十二五”时期,我国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突破点在哪里?
胥和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之所以常遭到批评,原因是“十一五”干了五年,科技部署该见效了,社会公众自然会关注它。另外,金融危机后全球面临巨大转型压力。如果拿不出新的重大科技成果并形成新经济增长点,我国经济转型的目标很难实现。当前强调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提高了。现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在内涵、内容、形式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微观层面,要关注成果、专利、技术的转化,产品的开发;在中观层面,要关注科技资源集成和技术集成,重大项目的推进;在宏观层面,要关注宏观政策调整,技术群推动新兴产业群的成长,产业结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化。这才是科技成果转化最为本质的内容。《“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要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三、后危机时代,推动转型发展最核心的是培育出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日报: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它对我国“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胥和平:金融危机以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各国几乎同时起步,瞄准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集中部署,推出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这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国际环境大变化。“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转型全面铺开,转变发展方式的整体节奏与全球产业转型是契合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转型发展是以科技支撑为力量的,推进转型发展依靠的是自主创新。
科技日报:在全球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十二五”时期实现我国转型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胥和平:推动转型发展,最核心的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果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起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就立不起来。因此,我们讲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要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引领作用和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和健康发展。
(选自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第四大功能
山东大学校长 徐显明
自1088年意大利波罗尼亚大学设置法学学科(随后有医学、神学)而首开人类高等教育的先河开始,大学的功能是单一的培养职场人士,后世将此功能称为“人才培养”。1810年诞生于德国的洪堡大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并列,使大学具有了第二大功能。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新功能,把判断教授的标准与其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起来,服务社会从而成为大学的第三大功能。“三大职能”是当今世界对高等教育功能与作用的经典表述。
但是,任何一所大学自其诞生之日起,由于她语言的民族性,育人的目的性,与知识发生联系的生活方式,组成者对至善的追求等,决定了其从一开始,就在承担着文化使命,只是与它的其他职能比较起来,未被充分认识而已。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也即大学应有的第四大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文化的基础是道德。道德是教育的生命,一个民族道德水准的高低通过教育来体现。大学之所以受人尊重,原因之一是大学之中有大德、有大道、有大爱、有大师、有大精神。这“五大”使得大学成为道德的高地、良心的堡垒。当社会需要新道德的时候,会到大学里寻找,大学同时也就成为社会道德的仓库。大学里的师生,便构成了道德共同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正是通过“明德”、“正道”和“求善”才引领和示范一个民族文化基础形成的。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价值的连续性。大学对于社会价值塑造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教育学生如何消除价值冲突,即如何选择主流价值;其二是为社会塑造新价值。“环境正义”、“代际正义”、“财富正义”等这些新价值就是最早由大学倡导而形成的。
文化的纽带是知识。大学是知识共同体。大学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联结。教学是传播知识,科研是创新知识,为社会服务是运用知识。知识就是大学的内涵。大学是文化的集中概括。但知识不等于文化,当赋予知识以灵魂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文化。大学的目的就是把知识人变成文化人。大学因此也就成为文化共同体。
文化的高度是思想。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厚度,而思想是一所大学的高度。有思想自由,才有学术自由,才有创新自由,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才会涌现。大学是靠思想去引领社会,是靠思想去推动文化走向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大学也是思想共同体。没有思想的大学,其对先进文化便没有意义。
文化的创新是扬弃。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只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才能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扬弃是文化创新的特有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文本文化,也有精神文化,掌握文本文化只是掌握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材料,扬弃其精神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进而赋予其新意,新文化才会产生。
文化的融合是交流。大学能将不同文化置于同一平台,使差异得以展示,了解得以进行,沟通得以实现。消弭文化冲突,大学可以发挥独特优势。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是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的新使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使中国文化为世界所向往,对此,大学责无旁贷。
文化的形态是众人的稳定且秩序的生活方式。大学之所以被视为文化的代表,原因之一在于大学具有创新生活方式和引领生活方式的功能。大学与世俗的区别之一在于她总是把高雅与高尚作为群体生活方式的特征。大学拒绝平庸,大学更拒绝粗俗,以精神生活为生活方式的基调是大学重要的特征。
文化传承创新与科技创新具有同等作用,也应具有同等地位。一所大学不仅要有与原职能相适应的创新能力,更要有与新职能相适应的“守成能力”。因为文化传承需要忠诚式的坚守,尤其要守护住大学精神,守护住大学作为道德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知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地位与尊严。大学既要向前看,也要回头看。大学需要对历史可能形成的那些永恒作出选择与承诺。
(选自
“大学国家队”也要“接地气”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李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称《纲要》)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然而,一些高校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还不够大。为改变这一状况,武汉大学近年来尝试走出一条“顶天立地”服务社会的道路。“顶天”就是要积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地”就是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一、“顶天”与“立地”两者都不可或缺
《纲要》指出,要发挥高等院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为之做出更大贡献。就武汉大学而言,“顶天立地”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路径。
二、以问题研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于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总书记提出三个“自觉参与”,即: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三个“自觉参与”,包括了高校“顶天立地”服务社会的主要方面。
“顶天立地”服务社会,就武汉大学来说,一方面,要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另一方面,要更好的融入湖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武大推出三大举措。一是实施武大科教兴鄂专项行动计划。核心是开展“六大行动”为湖北当好“三个库”。即开展自主创新领航行动、人力资源开发行动、高端智库锻造行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行动、医疗卫生援助行动、新农村建设服务行动,为湖北科学发展当好科技库、人才库和思想库。二是成立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中心。这是一个针对湖北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研究的专门机构。这个中心主要任务是围绕影响湖北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它的考核方式主要不是看学术论文或著作,而是看有多少研究成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重视。三是启动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专项。今年武汉大学自筹资金1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学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湖北发展问题开展研究。不仅加大了学校直接服务湖北的力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武大教师关注现实、服务地方的热情和智慧。
三、在服务社会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服务社会既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又是时代赋予大学的神圣使命。高校把服务社会、引领社会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实施“顶天立地”战略,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服务,也能促进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都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的理念,自觉服务于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发展;都立足于所在的地区,以多种形式服务当地,成为当地发展的重要发动机;都通过服务社会,争取到来自社会的更多支持,使自身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斯坦福大学通过服务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在打造著名硅谷的同时,也使自己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中国高校要建设一流,应该自觉顺应乃至引领这种世界潮流,以“顶天立地”的方式服务社会。
(选自 2011年9月26日 《中国教育报》 有删减)
南京市御道街29号
025-84892424
025-84891512
office@nuaa.edu.cn
关注微信企业号
获取更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