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
☆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坚守职业道德 建设高素
质教师队伍
☆ 上海交大校长谈“大学的本质”和“人才培养”
☆ 高校本科课堂教学状态调查
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
在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开幕式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作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讲话。杜玉波指出,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步入“由大到强”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高端人才作为大学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大学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大学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大学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既是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集中概括,也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杜玉波强调,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动力。其中,高考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改革的关键环节,高校组织模式创新是改革新的着力点,试点学院是改革的有力抓手。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办学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健全保障,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建设好一所大学,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流大师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选自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
坚守职业道德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主题一:服务社会
履行教师职责 真情服务社会――陈占安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中有一条叫“服务社会”。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履行教师职责,真情服务社会。
第一,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古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作为后人更应该树立“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的志向。
第二,要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高校教师应该把心思花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上,让教育教学促进科学研究,使科学研究支撑教育教学,做优秀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同时自觉担当科学知识的普及任务。
第三,要热心公益,服务大众。高校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同时,关心公益,服务大众,多到基层搞调研,真切地了解大众的意愿、大众的经验、大众的需求,在为大众提供及时的和最好的服务中发挥作用,并接受大众的教育。
第四,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主动提供专业服务。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大胆探索,搞自然科学的与搞哲学社会科学的要形成联盟,一起攻关重大课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克服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五,要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高校教师应该做讲诚信、讲规矩的模范,珍惜学术资源,维护学术尊严,恪守学术规范,保持正面的学术形象。
立德立功立言 坚持经世致用――刘海峰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授
中国历史上有“三不朽”的说法,即仁人志士努力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高校教师应有“三不朽”意识,不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
立德是对高校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立言要做到不朽,努力为后人留下一点自己的东西,因此要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力求创新。立功则是将自己的知识和专长用之于社会,即“经世致用”。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服务大众,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主动提供专业服务,是高校教师应尽的职责。在现代社会,高校教师提倡坐冷板凳,但并不是要躲进象牙塔。那种纯学术研究虽然也需要,但大部分学者还是应该从事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研究。即使是少数研究纯学术问题的学者,也应关注现实。实际上,了解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对深刻认识理论上或学术中的一些问题往往有助益,立功与立言是互补为用的。
主题二:为人师表
倡导社会正义 引领社会风尚――刘川生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规范》提出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就从学和行两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总体要求,传统师德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规范》强调,教师要“倡导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教师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关注人类命运,弘扬社会正气,维护教育公平。
《规范》提出,教师要“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体现了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新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维护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
加强自身修养 做好学生表率――秦宣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孔子曾经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道出了教师对学生表率的巨大作用。虽然世情、国情与两千多年前有诸多不同,但教师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没有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没有变。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具体到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就是要求:其一,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坚持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其二,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其三,应遵循教学规律,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规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四,坚持以学生为本,爱护、尊重学生;其五,要注意仪表仪容,树立美好形象。
(选自
上海交大校长谈“大学的本质”和“人才培养”
主持人:请您谈谈对大学本质的理解。
张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旅程,是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的知识殿堂,也是挖掘潜力、展示自我的人生舞台,还是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精神家园。大学期间,要在不断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不断修正自我。这就是我理解的大学本质,用八个字来概括,“求真、创新、育人、引领”。
主持人:您理想的大学是怎样的?
张杰:理想的大学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在大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熏陶下,进行着人类最深邃的思考和学术追求,使大学成为人类理想的存在和道德的制高点。
主持人:您最期望学生四年里在交大学到什么内容?
张杰:第一是对真理的追求、探索,这是社会赋予大学的责任。第二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从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向知识型经济的转型,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第三,大学是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一直把感恩和责任作为教育的非常重要要素。第四要引领,即大学还要引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这就是我讲的“大学的本质”八个字。大学要给学生提供人生成长的环境、氛围。在这个充满学术追求的氛围中,学生与教师一起自由地探索真理,追求人生梦想。大学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
主持人:您讲的最多的是创新和培养领袖人才,如何才能做到?
张杰:应该承认,我国的培养系统长于知识的传承,而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稍有欠缺。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系统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这是创新能力建设的最核心的部分。一个人连问题都没有看到,当然不可能有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实施“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的核心是围绕着创新能力的建设展开的,而创新能力建设的第一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主持人:怎样的人才是领袖人才呢?
张杰:我想被称作领袖人才的大概有一个共性,就是身上闪烁了人格或者人性的光芒,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不仅专业做得好,还要有一个人格养成过程。这一点也是我们校训的核心,即感恩和责任。
主持人:很多高校在推动产学研一体,上海交大有哪些举措呢?
张杰:产学研的两头是产和研,研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产的关键词是利润。一般情况下,创新和利润无法直接挂钩。这就是一段时间几乎所有大学产学研链条都不太通畅的主要原因。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希望以共有的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直接用社会和市场建立起创新和利润之间的桥梁。我们和中国最大的企业以及世界五百强里前几十位的大公司建立起了产学研联盟和学生的实践培养基地,还在上海和周边城市的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在无锡成立了无锡研究院,目的就是要支撑当地物联网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在此过程中,实践教育得到加强,学生得到了锻炼。
主持人:学生在产学研合作中直接受益在什么地方?
张杰:最大的受益是给学生机会了解社会。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除了他们的人格养成教育会得到完善外,在课本上学的知识通过社会的实践才真正变成能力,三位一体的核心是能力建设,而能力建设,实践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重实践的教育方式对于领袖型人才的培养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选自
高校本科课堂教学状态调查
“高校没有把教学评估作为评定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学历和科研的指标明确得多,部分教师在混教。”在日前结束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状态调查”中,一位老师这样写到。大学本科课堂教学状态调查是由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教育统计与管理专业会联合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新疆大学、暨南大学、邯郸学院、百色学院7所高校进行的,共获取9766个有效样本。调查针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能力、获取知识途径以及学校的学习、学术氛围等方面展开。
教师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此次调查中得以凸显。调查显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师的课堂讲授”,从各种参考资料中获取知识的比例极小。那么,上课时间学生在做些什么?调查结果看,各校学生的选择趋向相当一致。排在第一的是偶尔开小差,第二是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第三是玩手机或其他数码产品,第四是经常走神想别的事。一位
根据统计,学生们认为“学习有意思或很有意思”的达到90%,学生们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多学一些知识,反映出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很高。专家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喜欢听,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交叉思维及丰富想象等多种学习能力,在教书育人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在调查中,有两项结果让参与调
在“大学学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这个多选题中,有5所大学把“校园学习氛围差,学术气氛不浓排”在第一位,两所重点大学把“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少,参与度不高,效果差”排在第一位。紧随其后的分别是“课堂纪律差,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与“学习浮躁不踏实,刻苦性差, 抄袭作业现象成风”。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教育统计与管理专业会专家彭美云表示,大学要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更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学到一辈子都能受用的各种知识与能力。在高校职称晋升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评估的重要内容,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付出的一切都应被看成是教师的一种智力行为,同样属于学术成就。
(选自
南京市御道街29号
025-84892424
025-84891512
office@nuaa.edu.cn
关注微信企业号
获取更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