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发展形势:面对“六个新”,我们的“挑战大于机遇”
聂宏指出:“总体而言,‘十三五’期间,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大于机遇的发展态势。”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的新走向,对高校建设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等均出现了新变化,进而对高校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战略,为高校建设发展明确了新定位。“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将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进而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这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高校的建设发展明确了目标、找准了定位。
新时期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对学校建设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从外部环境看,一方面国家对高校的政策引导机制、资源配置模式、考核评价体系均将发生巨大调整;另一方面,国防科技领域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开放竞争都将成为主流和趋势。从内部环境看,随着“双一流”战略的实施,我们现有的矛盾和问题将更加凸显。
“双一流”要义:“师资是核心的核心”
创建“双一流”,首先要明晰“双一流”的要义。聂宏强调: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这是一流大学的核心。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是一流学科,学科布局、学科方向的凝练和发展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师资,这是一流大学核心的核心。师资队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世界一流大学都把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师资作为大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流大学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世界一流大学无不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既重视招收一流的生源,极力吸引本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更重视过程培养和全面培养,其学生毕业后对社会的贡献很大,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乃至领袖;
一流大学要产生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产生划时代的重大科研成果是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同时,一流大学往往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流“智库”,通过开展以该国家或地区重大需求为导向的专项研究,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地区)战略的实施;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国际化水平。世界一流大学都面向国际办学,都是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也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基地。
创建“双一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航精神”为总要求
如何实现“双一流”的宏伟蓝图?聂宏指出,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的要求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结合学校发展历程,“我们认为还应加上一条‘南航精神’”。具体来看:
要以世界一流为标杆。大学是学术机构,不是培养工匠的地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超前,引领发展。
要以中国特色为坚守。坚持中国特色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让人民满意的大学,其核心是要做好“本土化”这篇文章。
要以南航精神为支撑。多年来,南航一直秉承负重奋进、志在超越的精神传统,克服了建设发展中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了今天来之不易的位置和成绩。因此,无论如何,我们负重奋进的精神传统不能丢,志在超越的风骨不能软,也只有继续发扬和展现我们这种南航精神,才能真正担得起“双一流”建设的重任。
“双一流”建设思路:做好“战略、战役、战术”三方面工作
关于以何种思路开展“双一流”建设,促进学校“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聂宏强调,可以从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面着手。
在战略层面上,要制定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坚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不动摇,坚持“三为本三促进”的办学理念不动摇,坚持实施“四大战略”不动摇,并进一步强化“人才强校”作为第一战略的思想认识,抓好抓牢“人”这一最关键的要素,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干事创业,发展兴校。
在战役层面上,要以深化校内综合改革为契机,打好四领域改革这“四大战役”,切实完成好各项改革任务,以四领域改革的实际成效促进学校整体的建设发展,促进“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
在战术层面上,要讲究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水平。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查摆存在的问题,发现缺点不足,深挖本质根源,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校发展;二是强化职责担当,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做好统筹协调和团队协作,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三是勇于创新突破,要敢于跳出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保守传统做法,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敢于采取新方式、新办法,以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实现超常发展。
南京市御道街29号
025-84892424
025-84891512
office@nuaa.edu.cn
关注微信企业号
获取更多服务